- 不厌百回读,在旧书中重温旧时光
- 旧书不厌百回读,其中趣味,大概正如古人所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有深浅,所得也有深浅而已。在书海中漫游...
1969年深秋,开国将军秦基伟带着女儿秦畹江来到湖南汉寿县军垦农场参加劳动改造。在这片广袤的农田里,每天下午都有一架民航客机准时掠过天空,那是往返于长沙与北京之间的航班。每当飞机轰鸣而过,秦将军总会驻足凝望,心中暗想:或许有一天,毛主席和周总理会派专机接他重返工作岗位。
1971年,政治形势开始松动。秦基伟敏锐地察觉到,包括他在内的昆明军区几位老同志很可能即将复出。他暗自思忖,自己很可能会被安排到军区担任副职。若真能如愿,他一定要向上级提出一个特殊请求。
时光回溯到1967年寒冬,昆明城格外寒冷。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兼云南省委书记的秦基伟突然接到北京来电,要求他立即乘专机赴京。情况紧急,他甚至来不及与家人道别就匆匆赶往机场。飞机降落在南苑机场后,他被直接送往中央军委高干招待所——京西宾馆。后来才得知,这架专机是周总理亲自安排的。
展开剩余75%在京西宾馆的一年多时间里,秦将军常独自乘坐公交车游览天安门、王府井等地排遣寂寞。妻子唐贤美担心丈夫太过孤单,特意让女儿畹江前来陪伴。父女重逢时激动不已,秦将军紧握女儿双手,仔细询问家中近况。有了女儿作伴,生活顿时温暖许多。
1968年4月,他们又被转移到海运仓招待所。在这里,秦将军见到了昆明军区政委李成芳、副政委胡荣贵等老战友。这些老将军们时常结伴散步,偶尔还会小酌几杯,日子倒也过得平静。
1969年秋天,一纸调令要求他们转往广州军区。临行前,秦将军特意帮助独臂将军左齐整理行装。在开往南方的列车上,因带着女儿,秦将军的卧铺被换成了硬座。然而列车行至长沙便停下,他们被临时安置在湖南省委招待所。几天后,一纸通知又将他们送往西湖农场参加劳动。
农场生活异常艰苦,伙食清苦,数月不见荤腥。但出身贫苦的秦将军毫无怨言,与年轻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年过半百的他被分到种菜班后,认真钻研农业技术,详细记录作物生长数据,甚至种出了37斤重的冬瓜王。女儿畹江也表现得十分坚强,面对粪肥毫不退缩,让父亲倍感欣慰。
在劳动间隙,秦将军常帮年轻战士缝补衣物、整理内务,与这些小兄弟结下深厚情谊。1971年形势好转时,他对女儿说:我们可能很快就能重返工作岗位了。虽然不奢望官复原职,但他已做好准备:若被安排为军区副职,一定要主动请缨分管农副业生产——这两年的农场实践让他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次意外摔伤后,秦将军先后在长沙163医院和灰汤364医院治疗。期间,当年农场的小苏班长特意前来道歉,两人冰释前嫌。有趣的是,1985年秦将军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时,还收到过这位班长匿名送来的海产品。
1973年4月,秦将军奉命返京参加五一庆典,与老战友们重逢感慨万千。5月面见周总理时,他毫不犹豫表示服从组织安排,尽管内心更渴望重返军队。不久后叶剑英元帅找他谈话,7月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任命——秦基伟出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开启了军旅生涯的新篇章。
多年后回顾这段岁月,有人问秦将军为何能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这位从大别山走出的开国将军坦然答道:我本就是劳动人民出身,参加革命是为穷人谋解放,不是为当官。现在回归劳动,有什么理由不乐观呢?这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
发布于:天津市上一篇:俄总统助理:“普特会”日程已商定
下一篇:没有了
